AI冷戰?前美外交官揭秘美中 AI 競賽如何重塑全球秩序

中國 AI 研發實力突破美國想像,前美國外交官呼籲重建對話機制,尋求競爭中的合作以避免全球資源浪費。
低調突破:DeepSeek 模型顯示中國 AI 實力
安雅·曼紐爾(Anja Manuel)身為前美國外交官、國際戰略顧問公司創辦人,在接受《Possible》Podcast 訪談時表示,各界原先認為美國在 AI 領域遙遙領先,但中國近期的進展令人震驚。「我想每個人都對最新的 DeepSeek 模型感到震驚,」曼紐爾說,「據我們測試的朋友表示,它的表現非常出色,與美國最好的基礎模型不相上下,但它使用的運算量更少、成本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 是一家相對新成立的公司,2023 年僅有約 100 名員工。該公司使用美國出口管制邊緣以下的晶片,以更低的成本訓練出高性能的大型語言模型,顯示中國在技術受限情況下仍有強大的創新能力。
不只基礎模型:中國在多領域顯示實力
曼紐爾強調,外界過度關注大型基礎模型的競爭,但中國在許多國家安全相關的 AI 應用領域同樣表現優異。「他們在電腦視覺方面非常出色,在監控技術上無與倫比,在感測技術上無與倫比,在自主系統和無人機以及先進製造方面也無與倫比,」她表示。
這些領域的技術優勢加上中國在傳統 AI 研究上的進步,顯示美中之間的技術差距正在縮小,而非擴大。曼紐爾認為這種趨勢將持續,且中國可能在某些關鍵領域超越美國。
美國必須在關鍵技術保持領先
在這場科技競賽中,曼紐爾認為美國及其盟友必須在幾個關鍵技術領域保持世界級領先地位:
「半導體是所有技術的基礎;人工智慧將驅動未來的創新;5G 和 6G 是所有技術運行的基礎設施;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生物科技(特別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部分)以及金融科技都是我們需要保持領先的領域,」她說。
曼紐爾強調保持技術領先地位不僅關乎經濟或軍事力量,更關乎價值觀的傳播。「如果我們保持領先,我們就能控制價值觀。所有這些技術本身都是中立的,可以被用於好的也可以被用於壞的目的。」
AI 對國家安全的三大威脅
隨著 AI 技術迅速發展,其對國家安全帶來的風險也日益顯著。曼紐爾指出,AI 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三大領域。
「首先是網路安全領域,」曼紐爾說,「最先進的 AI 模型很快就能夠撰寫自己的惡意程式碼。過去幾個月,你已經看到了網路釣魚訊息有多麼精準和具體,這只是個開始。」
AI 輔助的網路攻擊比傳統手段更加精準且難以防禦,攻擊者可以利用 AI 生成高度定制化的釣魚訊息,甚至自動化發現和利用安全漏洞。這導致許多網路安全公司不得不重新設計其產品,以便提供 AI 驅動的網路防禦能力。
第二個風險是 AI 與生化武器的交叉應用。「每當我提到這一點,人們會說,『你難道不還需要一個實驗室嗎?這不是很難嗎?』是的,但區別在於,這不像是某人在谷歌上搜尋如何製造生物武器那麼簡單,」曼紐爾解釋道,「現在就像有一位博士生坐在你肩膀上,讓真正的新手和非國家行為者能夠獲得兩年前難以想像的知識和技術。」
第三個風險來自自主武器系統的發展。「在自主武器領域,創新速度令人難以置信。從烏克蘭人使用業餘無人機,到俄羅斯使用電子戰將其擊落,再到更先進無人機的使用——過去一年半來自主武器領域的創新數量令人難以置信,」曼紐爾表示。
這種創新雖然為軍事提供了新能力,但也帶來了風險,「如果 AI 始終比人類更快,那麼總是有升級的動機。如果 AI 戰鬥機飛行員比我們的飛行員更快,那就直接擊落它們,不要等待人類介入。所以這非常容易導致衝突升級。」

核武時代的啟示: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曼紐爾認為,當前 AI 安全治理的情況類似於早期核武器發展時期。「美國在核武競賽中領先,1945 年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炸彈。1946 年,美國提出了所謂的『巴魯克計劃』,雖然沒有實現,但我們基本上說我們需要開始對話,商討如何控制和謹慎思考這項驚人新技術的安全性。我認為我們現在就處於這樣的時代。」
她強調,儘管 AI 與核武器相比是一個不完美的類比,但已經出現了科學家之間的對話初步跡象。「你已經看到了開端,科學家們彼此交談。斯圖爾特·羅素和其他一些人有一個我們所謂的『二軌』,即非政府與非政府科學家相互交談。」
英國 AI 安全研究所:窄焦點測試模式
為了減輕 AI 帶來的風險,曼紐爾建議採取兩種關鍵方法。第一種是針對大型基礎模型進行窄焦點的國家安全測試。
「英國 AI 安全研究所做得非常有效,美國現在有一個非常初級的小型 AI 安全研究所。我希望下一屆政府以某種形式保留它,」她說,「進行超級基礎的國家安全測試,聚焦我剛剛提到的問題。它是否能破解安全限制?在化學和生物武器方面它會做什麼?在網路方面它會做什麼?它是否具有惡意?它是否欺騙人類?」
她強調,大多數大型模型公司已自願提供其模型進行測試,而且測試過程迅速,通常在幾天或幾週內完成,「這不像是一個 FDA 過程,會延緩創新數月之久。這是快速的,我們應該繼續下去。」
「雙軌外交」:官方溝通中斷時的救命繩
隨著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傳統的政府間對話機制面臨嚴峻挑戰。曼紐爾強調,「雙軌外交」(Track Two diplomacy)——即非政府層面的對話——在當前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曾經彼此很了解,」曼紐爾解釋道,「五六年前,我們都經常訪問中國。我們了解許多政治方面的高層領導,也了解經濟和科技方面的高層領導。因此,誤解較少,誤解少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就小了。」
然而,現況已大不相同。曼紐爾指出,與冷戰時期美蘇關係相比,美中之間缺乏有效的軍事溝通渠道:「在冷戰高峰期,美國和蘇聯始終保持良好的軍事溝通。當出現問題時——這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知道戰區指揮官該打給誰,一直到國防部長和國家領導人。這運作得相當好,我們化解了很多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人對此出了名的猶豫不決。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們會說,『如果我們這樣做,你們只會冒更多風險。我們只希望你們不在我們的海岸附近活動。』」
科學家對話:建立長期信任的關鍵
在官方溝通受限的情況下,科學家之間的對話成為建立信任的重要渠道。曼紐爾特別提到了斯圖爾特·羅素等學者主導的雙軌對話,以及她本人參與的美中 AI 對話。
「如果我們在這些 AI 雙軌或正在進行的三四個對話中,能開始了解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他們關注什麼、我們能否幫助他們了解我們並不試圖威脅他們,然後他們能否幫助我們了解他們不試圖威脅我們?因為現在,天啊,如果你閱讀中國媒體,對美國的尖刻言論是極端的。在這裡,雖然不那麼極端,但你從未聽到任何關於中國的好消息。」
曼紐爾強調,這些科技領域的非官方對話不僅能降低誤解風險,還能為潛在的國際協議奠定基礎。「這些都很小,很零碎,但我認為這不幸是世界目前所處的狀態。」
網路安全條約:現實挑戰與可能性
討論中,曼紐爾探討了建立全球網路安全條約的挑戰。「網路環境非常特殊,因為所有激勵都在於不斷在低層次使用網路武器。因為歸因非常困難,你永遠不太確定是誰在做這件事。通常,被攻擊的人不願承認他們被攻擊了。我們沒有很好的信息共享,或者如果有,我們會懲罰公司承認他們被黑客攻擊。所以這是特別困難的領域。」
她提出,理想的網路條約應納入《日內瓦公約》的原則,禁止針對平民、攻擊民用基礎設施和傷害非戰鬥人員等行為。然而,她承認實現這樣的條約目前面臨挑戰,部分原因是歸因困難、信息共享不足,以及持續進行低強度網路攻擊的激勵。
曼紐爾甚至建議,美國可能需要更積極地進行攻擊性網路行動,以促使對手參與有意義的談判。「我認為我們沒有真正對那些一直攻擊我們的對手發起反擊。我認為我們在所謂的攻擊性網路行動方面比他們更加猶豫。也許如果他們被打擊幾次,他們會更願意來談判桌前。」

「搖擺國家」策略:科技外交的新前沿
除了與競爭對手建立對話外,曼紐爾強調了與「搖擺國家」(swing states)合作的重要性。在國際關係語境中,這些國家希望與美國和中國、俄羅斯同時保持密切的外交和經濟關係。
「每當我聽到『這是一場新冷戰』時,我都會畏縮,因為這與蘇聯的冷戰非常不同,」曼紐爾解釋道,「蘇聯是自我孤立的,他們只與自己和其他華沙條約國家進行貿易。他們有一些優秀的科學家,但他們都受僱於政府,沒有真正的自然創新生態系統。中國恰恰相反。他們是全球大約 120-13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他們在貿易方面比我們做得好得多。他們非常創新和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情況使得「搖擺國家」成為科技競爭中的關鍵戰場。曼紐爾指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等國家正在大力投資人工智慧,「如果你看看數據,真的令人震驚——沙特阿拉伯有一個 1000 億美元的新 AI 基金,阿聯酋的 AI 基金更多。阿聯酋有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模型 Falcon。」
曼紐爾提出,美國及其盟友可以與這些國家建立「一個可互操作的生態系統」,但也需要謹慎。「你必須小心的是,搖擺國家不是在中國和我們之間互相利用,以獲得更多好處,這在某些情況下你可以看到。讓我們合作,讓我們不要天真。」
美國應採取的策略
針對如何維持美國的技術優勢,曼紐爾提出了幾項建議:
- 加速美國創新:不僅要阻礙競爭對手,更要自己跑得更快。
- 改善基礎設施:精簡電力審批流程,解決數據中心和 GPU 供應問題。「電力審批是一場噩夢,需要數年時間,我們如何獲得足夠的電力、數據中心和 GPU 來進行所有這些訓練?」
- 增加基礎研發投資:冷戰時期,美國將高達 2% 的 GDP 用於基礎研究,而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晶片與科學法案》應該在五年內為基礎研發投入 1,700 億美元,但它一直被嚴重資金不足。」
- 加強網路安全:幫助企業提高網路安全水平,防範內部威脅,改進情報共享機制。「如果我們的公司因為有內部威脅而解僱某人,他們甚至不能告訴競爭對手。所以那個人兩週後就在街對面被雇用了。」
經濟實力:國家安全的新前線
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經濟實力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組成部分。曼紐爾強調,美國的經濟創新優勢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百分之百重要的是我們在經濟方面保持領先,」曼紐爾表示,「有時當你閱讀我們的媒體報導,它們描繪了美國正在發生的非常黯淡的景象。但我們是地球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我們的創新體系蓬勃發展,不是一切都完美,但總體而言,我們做得相當好。」
曼紐爾特別指出 AI 技術將為美國經濟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有一份非常好的報告,由我想是埃森哲和微軟發布的,談論他們預計將獲得多少勞動生產力提升,以及這將為 GDP 增加多少。我認為他們預測 10 年內將增加約 3 萬億美元,這是巨大的。」
「不是新冷戰」:與蘇聯時期的根本區別
曼紐爾強調,當前美中關係與冷戰時期美蘇關係有本質區別,因此需要不同的戰略思維。「每當我聽到『這是一場新冷戰』時,我都會畏縮,因為這與蘇聯的冷戰非常不同。」
她指出,蘇聯是自我孤立的封閉經濟體,主要與華沙條約國家進行貿易,其創新能力受限於政府控制。相比之下,「中國恰恰相反。他們是全球大約 120-13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他們在貿易方面比我們做得好得多。他們非常創新和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深度的經濟相互依存使得傳統冷戰式的「遏制」策略難以奏效,需要更加精確和有針對性的方法來管理競爭與合作。
領導風格與國際關係
在討論美中關係的演變時,曼紐爾強調了領導人個性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威權體制中。「在國際關係中,個性很重要,特別是當你有一個威權政權時。習近平是自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威權主義的領導人。」
她推測,如果中國繼續擁有更類似於胡錦濤等前領導人風格的領導人,美中關係可能會走上不同道路。「他們是威權主義者,不要誤解我的意思。他們鎮壓了天安門廣場,但他們正在開放中國經濟,允許一些法治發生。」
曼紐爾謹慎地指出,美國外交政策界過去幾年一直在自我批評,認為錯誤地假設經濟開放的中國最終會走向民主。她認為,即使中國保持威權政治體制,如果經濟更開放,「我們會沒事的,我們會有一個更積極的結果。」
美中合作:新願景
儘管當前關係緊張,曼紐爾提出了一個美中和平共處的樂觀願景。「如果一切順利,美國和中國將找到作為兩個大國相處的方式。想想如果不再沿著這條相當黑暗的道路前進,不再有越來越多的不信任,在網絡空間互相傷害,揮舞著軍刀等等,會發生什麼?」
她設想了一個替代性未來:「兩國都對彼此足夠放心,我們可以收斂軍事姿態。我們必須在軍事上花費更少的錢。這釋放了資源用於兩國都需要加強的養老金,用於醫療保健,再次在創新、科學和技術上合作,所有這些都將幫助全人類。」
這種合作不僅能釋放資源用於社會福利,還能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創造機會。「目前,這些努力真的相當停滯。它使我們能夠以一種保護我們的工人並思考我們如何繁榮的方式——不僅僅是我們在矽谷的人——但商品在美國、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更自由地流動。我們走上一條相當積極的道路。」
視野長遠:懷抱雄心勃勃的目標
曼紐爾承認,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這種合作願景聽起來可能天真。「現在感到沮喪,甚至聽起來幾乎天真。但我認為除非你提出一個積極的大目標,否則你永遠不會實現它。」
最終,曼紐爾強調,美中關係的未來將取決於兩國如何管理當前的競爭,以及是否能夠找到合作的空間。她的願景提醒人們,即使在競爭激烈的時期,也應該保持對積極結果的追求,因為這是指導決策和避免零和思維陷阱的關鍵。
雖然實現這一願景面臨巨大挑戰,但曼紐爾認為,第一步是建立信任和溝通渠道,特別是與中國。只有通過持續對話和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衝突並為全球創造更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