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AI監管的十字路口:輕觸式管理vs歐盟模式的關鍵抉擇

美AI監管的十字路口:輕觸式管理vs歐盟模式的關鍵抉擇

在台北時間2025年5月8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當地時間5月7日),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舉行了一場聚焦人工智慧競賽的重要聽證會。由德州共和黨參議員Ted Cruz主持,華盛頓州民主黨參議員Maria Cantwell擔任副主席的會議中,四位科技業重量級人物——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微軟總裁Brad Smith、超微半導體(AMD)執行長蘇姿丰博士以及CoreWeave執行長Michael Intrator出席作證,談及了美國科技界對歐洲AI過度監管的問題。

「我真的不想住在歐洲。」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國會聽證會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美國科技界對過度監管的深層擔憂。在這場關於美國AI未來的關鍵聽證會上,產業領袖們一致呼籲採取「輕觸式監管」,避免重蹈歐洲的覆轍。

歐盟的前車之鑑

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主席泰德·克魯茲(Ted Cruz)在開場陳述中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對比:1993年,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規模幾乎相同,但今天美國經濟比歐洲大50%以上。他將這個差距主要歸因於兩地截然不同的科技監管政策。

「根據一份歐盟委員會的報告,歐盟AI新創公司僅獲得全球AI投資的6%,這只是流向美國公司資金的十分之一,」克魯茲指出,「報告直接將這個巨大的鴻溝歸咎於歐盟令人窒息的監管方式。」

這個數據凸顯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全球AI競賽中,歐洲已經遠遠落後。克魯茲批評拜登政府試圖讓美國AI政策與歐盟接軌,稱這是「採用他們失敗的政策」。

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經驗

克魯茲主席提醒國會同僚,美國應該從1990年代初期對待網際網路的經驗中汲取教訓。當時,華盛頓採取了「明確且決定性的輕觸式」監管方式。

具體而言,1996年的《電信法》選擇了去監管化路線,柯林頓總統推動的關稅協議和條約保護了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出口。1998年,國會更通過了為期10年的網際網路稅收禁令,防止各州法律阻礙電子商務的發展。

德州共和黨參議員Ted Cruz

「這些決策的結果是非凡的,」克魯茲說,「到2000年,美國連續五年創下生產力提升和投資成長的歷史新高。創造了數十萬個新工作,美國成為頂尖的科技出口國。」

拜登時代的監管陰影

聽證會上,產業領袖們對拜登政府的AI政策表達了深切擔憂。克魯茲批評拜登的AI行政命令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行政命令」,將AI描繪為「危險且不透明」,為審計、風險評估和監管認證奠定了基礎。

最具爭議的是拜登政府的「AI擴散規則」,這項規則限制了美國AI技術的出口。克魯茲和參議員坎特威爾(Maria Cantwell)曾聯名反對這項規則,認為它將「削弱美國科技公司向世界銷售AI的能力」,並將「把關鍵市場拱手讓給中國」。

華盛頓州民主黨參議員Maria Cantwell

川普政府已確認計劃撤銷這項規則,這一決定獲得了產業界的普遍支持。奧特曼表示:「我也很高興看到它被撤銷。我同意需要一些限制,但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是贏得擴散而不是阻止擴散,那在方向上是正確的。」

州級法規的拼湊危機

產業領袖們最大的擔憂之一是各州可能制定不同的AI法規,造成監管的「拼湊」(patchwork)現象。加州去年曾提出SB 1047法案,試圖建立類似「加州車管局」的AI模型註冊系統,幸而最終被否決。

「我認為這會非常糟糕,」奧特曼警告說,「很難想像我們要如何遵守50個不同的監管規定。」CoreWeave執行長恩特雷德也表達了類似擔憂,指出監管的拼湊會「在建設和擴展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時造成摩擦」。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超微半導體(AMD)執行長蘇姿丰博士、CoreWeave執行長Michael Intrator以及微軟總裁Brad Smith

所有四位證人都支持建立統一的聯邦監管框架。克魯茲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創建一個「AI監管沙盒」,模仿網際網路時代的做法,為AI設置10年的學習期,期間各州不得實施全面的AI監管。

產業界的監管建議

儘管反對過度監管,產業領袖們並非主張完全放任。奧特曼承認:「當然會有規則,當然需要一些護欄。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但他強調,關鍵是要能夠在全球競爭,並理解遊戲規則。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

微軟的史密斯提出了更具體的建議,認為出口管制應該「簡化」、「消除對第二類國家的量化限制」,但允許最先進的GPU出口到由可信供應商營運、符合安全標準的數據中心。

微軟總裁Brad Smith

AMD的蘇姿丰博士強調了「簡單易遵循、易執行」規則的重要性,讓美國的盟友能夠保護美國技術,同時仍能使用美國提供的最佳技術。

超微半導體(AMD)執行長蘇姿丰博士

國家標準的角色

關於國家標準的制定,產業界的態度相當謹慎。當被問及是否需要NIST(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制定標準時,奧特曼表示「不一定需要,但可能有幫助」。他警告說:「壞的標準會真正讓事情倒退,我們在歷史上看過許多這樣的例子。」

史密斯澄清了標準制定的流程:「NIST是標準被採納的地方,但不一定是它們最初被創造的地方。」他強調,標準通常先由產業界發展,然後才被正式採納。

參議員楊恩(Todd Young)指出,如果美國不採納某些標準,其他國家可能會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制定自己的標準。史密斯同意這個觀點,並以隱私法為例:由於美國沒有採納國家隱私法,許多美國公司現在實際上遵循的是歐洲的隱私法規。

深偽技術的監管挑戰

聽證會也觸及了AI倫理問題,特別是深偽技術的監管。參議員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提到了包括哈利·史泰爾斯、碧昂絲等名人聲音被未經授權複製的案例,以及索尼音樂已經移除了超過75,000首包含未經授權深偽的歌曲。

民主黨籍明尼蘇達州資深參議員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

奧特曼承認深偽技術是一個重大問題,但他認為完全阻止這類內容的生成是不可能的。「我認為開源和開放權重模型總體上是好事,我們需要追求它,但這確實意味著會有很多這樣的模型能夠做到這一點。」

他建議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針對生成內容的AI、分發平台、下架機制、社會教育,以及建立社會韌性來應對這個問題。

監管的平衡藝術

參議員舒茲(Brian Schatz)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是否需要某種形式的護欄?他指出:「我不認為即使在這一邊的人也在提議歐洲式的預先批准制度。」

民主黨籍夏威夷州參議員舒茲(Brian Schatz)

奧特曼的回應反映了產業界的共識:「不,我認為一些政策是好的。我認為它很容易走得太遠。」他承認,隨著他對世界運作方式的了解加深,他越來越擔心監管可能走得太遠並產生真正糟糕的後果。

在創新與保護之間尋找平衡

這場聽證會凸顯了美國在AI監管上面臨的關鍵抉擇。一方面,產業界強烈呼籲避免歐洲式的過度監管,保持美國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承認需要某種形式的護欄來保護公眾利益。

正如克魯茲主席所言,美國正面臨一個岔路口:「我們是走上擁抱創業自由和技術創新歷史的道路,還是採用歐洲的指揮和控制政策?」

從聽證會的共識來看,答案似乎很清楚:美國應該從網際網路時代的成功經驗中學習,採取輕觸式監管,同時確保有足夠的保護措施。關鍵是要在不扼殺創新的前提下,建立必要的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