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Google CEO:中美AI競賽,壓開源的中國很可能會贏!

前Google CEO:中美AI競賽,壓開源的中國很可能會贏!

「中國將贏得這場AI競賽,除非我們行動起來。」前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在最新一集《AI創業家之旅》(AI Founder Journey)播客中,以毫不掩飾的警告為美國科技競爭力發出警訊。這位曾帶領Google突破重圍成為全球科技巨擘的資深領導者,如今對AI發展趨勢與全球地緣政治競爭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判斷。

在這場由Air主持的對談中,Schmidt不僅分享了他對AI技術發展前景的洞見,更深入剖析了中美兩國在AI領域日趨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作為現任火箭公司Relativity Space的CEO以及長期關注全球科技與安全議題的業界領袖,Schmidt的觀點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AI未來競爭圖景。

關於中美AI競賽:美國不團結就會輸!

「我要非常清楚地表明,如果我們不團結起來,中國將以極其負面的影響贏得這場競賽。」Schmidt在談到美中AI競爭時語調嚴肅,面容凝重。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目前的應對措施遠遠不足以應對這一挑戰。在訪談中,Schmidt透露他曾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人工智慧委員會」幾年前就已經預警這種局面,但美國的行動步伐仍然太慢。

Schmidt特別提到了中國DeepSeek模型的驚人成功,這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DeepSeek的出現改變了整個競賽格局,」他解釋道,「這不僅是一個技術突破,更是一個策略轉變的信號。」根據Schmidt的觀察,在DeepSeek成功後,中國政府迅速將AI提升為最高國家戰略優先項目,與航太、國防並列,並正向這個領域投入前所未有的資金支持。

他指出中國AI戰略正在轉向「以開放壓制封閉」的路線,這對美國的全球技術影響力構成了嚴峻挑戰。「這就像當年的太空競賽,」Schmidt打了個比方,「只是這次比拚的不是月球,而是人類智慧的未來。而且,這場競賽沒有明確的終點線,只有不斷提升的能力與控制權。」

Schmidt警告美國及西方國家,永遠不要低估中國在這場競爭中的實力和決心:「他們不僅非常聰明,工作極其勤奮,而且有著系統性的國家支持。即使在缺乏我們擁有的某些晶片優勢的情況下,我們施加的限制反而促使他們發明新算法,如你在DeepSeek中看到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突破。」這一觀點尤為值得注意,因為它揭示了技術封鎖可能促使對手走向創新這一意外後果。

前Google CEO Eric Schmidt

與此同時,Schmidt批評美國政府在AI戰略上的猶豫不決。他提到「前總統特朗普已表示不會繼續推行拜登的許多AI倡議,新團隊正在獲得確認」,表達了對政策連續性的擔憂。他呼籲美國政府和企業界緊急行動起來,建立更有效的公私合作機制。「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更多資金,更是一個清晰的國家戰略和堅定的執行力。」

在這場關乎未來全球科技領導地位的競賽中,Schmidt明確提出了價值觀之爭的重要性:「必須確保在AI領域取勝的一方,是以美國價值觀而非中國價值觀為基礎。傳統上美國自由主義價值觀中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行動自由,如果由中國來主導AI發展方向和規範,這些價值觀將不會被放在首位,它們會被忽視或省略。」他警告說,如果中國在這場競賽中勝出,將不僅影響技術發展,更將重塑未來全球治理體系的基本原則。

AI泡沫化?根本被低估了啦!

當被問及是否認為我們正處於AI泡沫時,Schmidt給出了讓許多業界觀察者驚訝的明確答案:「我並不這麼認為。實際上,我認為AI被低估了,而非被高估。」這一觀點與市場上流行的AI過熱論調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在當前科技公司市值飆升且AI創業公司估值屢創新高的背景下。

他系統性地解釋了AI發展正受到三大「擴展法則」的推動,這些法則將在未來數年徹底改變產業格局。「這不只是簡單的技術進步,而是根本性的範式轉移,」Schmidt表示,「這就像當年從大型主機到個人電腦的轉變,只是速度更快,影響更深遠。」

第一個是深度學習的擴展法則:「當你增加更多硬體、網路和訓練資料,基本上遵循一個可預測的模式,就能獲得突破性發現。」他解釋道,「擴展法則是帶給我們ChatGPT、Gemini和Claude 3的原因,這些模型之所以能夠實現突破,正是因為遵循了這一基本法則。而且這方面還有更多潛力可挖掘。我們尚未找到這個擴展法則的極限。」

Schmidt預測還有兩個重要的技術擴展領域即將爆發,這將引領下一波更大的AI革命:「一個涉及強化學習,另一個則是所謂的測試時計算。」他詳細解釋了強化學習如何通過前後規劃制定策略,使AI系統能夠處理更複雜的決策問題。「強化學習的重要性在於它讓AI從被動回應轉向主動規劃,」他說,「最佳例子包括OpenAI的GPT-4o和DeepSeek的R1模型,這些系統能夠隨著任務複雜性增加而調整思考深度。」

測試時計算則代表另一個革命性突破——允許模型在運行過程中持續學習和適應。Schmidt解釋:「想像一下,一個AI系統不僅能夠回答問題,還能記住你的偏好和工作方式,隨著使用而變得更適合你的需求。這就像有了一個不斷進步的助手,而不僅僅是一個固定能力的工具。」雖然這項技術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他認為其發展潛力可能超過前兩項。

Schmidt還特別提到了硬體發展對AI進步的關鍵作用:「如果你看看英偉達最近發布的GB300的宣告,它就是非凡的。AMD剛推出的350產品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谷歌的TPU新版晶片,我想是第5代晶片,也進行了類似的優化。在硬體和軟體改進方面還有很大空間,讓AI能夠開始幫助我們處理業務流程、推理和創新。」

面對可能的資源限制,例如電力供應問題,Schmidt依然樂觀:「我個人認為,我們在未來10年都不會有足夠的硬體,最終的限制將是電力和建設這些系統的能力。這些建設需要很長時間,但我相信這些挑戰終將被克服。」

「在我們看到這些發展軌跡開始放緩之前,人們很容易猜測它們會在六個月內趨緩,但實際上沒有人能確切知道進步何時會放緩,」Schmidt補充道,「而且迄今為止,這些技術進步的速度尚未顯示出任何減緩跡象。每次人們預測發展將放緩時,總會有新的突破出現。」

這種持續加速的技術進步也創造了日益緊張的全球競爭壓力。Schmidt不無擔憂地表示:「當一個國家或公司在這些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時,其他參與者都會感受到極大的趕超壓力。這就像一場高速公路上的競賽,沒有人敢踩煞車。」

開源vs閉源:技術擴散的兩難抉擇

訪談中的一個核心議題是開源AI模型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中扮演的角色。當被問及美國公司是否應該使用來自中國的開源模型時,Schmidt給出了深思熟慮的回應。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承認,「有趣的是,我有許多公司擁有優秀的中國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我從未想過他們會在美國公司使用中國模型,但我發現事實上他們都在使用這些模型,因為在特定功能上它們表現更出色。」

Schmidt指出了一個關鍵的戰略轉變:「中國似乎正走向全面開源的路線,以回應我們在閉源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全球大多數國家無法獲得頂級閉源技術,但他們對AI技術的需求卻十分迫切。這將導致這些國家最終基於中國的開源模型開發自己的AI系統。這對美國的戰略利益絕非好事。」

他主張美國需要為中國的開源策略提供替代方案,以維持全球科技的領導地位:「我們需要找到方法,為中國正在推動的開源模式提供有競爭力的替代選擇,否則將失去在全球AI發展方向上的話語權。」

DeepSeek的崛起:中國模型的突破與啟示

Schmidt特別分析了中國DeepSeek模型的成功案例,承認這讓他感到意外,因為他曾「錯誤地低估了他們」。他指出DeepSeek最初並非科技公司,而是一家金融對沖基金,並且是自籌資金的:「他們顯然非常聰明,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使用了開源的Llama模型基礎,建立了自己的突破性技術。」

同時,Schmidt也不忘指出某些商業宣傳與現實的差距:「他們聲稱訓練模型只花了500萬美元,但實際上他們使用了一個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模型作為基礎來進行訓練。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遺漏。」

「無論如何,DeepSeek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現實:你可以用遠少於主流認知的資源接近最佳水平。這一點值得認可和學習,」Schmidt客觀評價道,同時也指出了更深層的擔憂:「當你關注強化學習和各種形式的規劃技術時,它們使用的計算資源是基礎模型的100倍以上,因為它們需要在推理過程中不斷往返思考,這是當前模型所不具備的能力。」

半導體產業:地緣政治競爭的核心戰場

談到科技競爭的物質基礎——半導體產業,Schmidt表達了對美國CHIPS法案的堅定支持,這與主持人質疑該法案是否有效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在他看來,半導體不僅是單純的工業產品,更是國家安全與技術主權的關鍵戰略資源。

「大約25年前,美國不知什麼原因決定讓其他國家開發我們的晶片。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戰略錯誤,」Schmidt語氣中帶著明顯的遺憾,「半導體製造最初移至新加坡和日本,現在當然台灣已成為世界的硬體島,他們做得非常出色。但這導致了各種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問題。」他特別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已成為國際關係的重要變數,尤其是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

Schmidt解釋了半導體產業的獨特性:「與其他許多產業不同,半導體製造涉及極其複雜的供應鏈、專業知識和生態系統。一旦失去這些能力,重建它們需要數十年時間和數百億美元投資。」他將半導體比作現代經濟的「數字石油」,強調「如果你希望控制自己的供應鏈,實現真正的科技自主,你就必須投資自己的半導體製造能力。美國應該擁有一些領先的半導體企業,這有許多充分理由。」

他詳細分析了TSMC在亞利桑那州建廠面臨的巨大挑戰:「他們告訴我,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的成本是台灣的四倍,時間是兩倍,這並不令人意外。從企業純經濟角度看,這幾乎不合理,但從國家安全角度看,這是必要的投資。」Schmidt透露,正是考慮到這些額外成本,CHIPS法案的補貼機制才顯得如此重要:「沒有政府支持,這些重要的本土化項目根本無法實現。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國家戰略問題。」

他特別指出了台積電先進製程的重要性:「台積電的5奈米和3奈米製程技術是全球最先進的,幾乎所有關鍵AI晶片都依賴這些製程。如果出現供應中斷,整個AI行業將陷入停滯。」正因如此,他認為「CHIPS法案的價值遠超其表面的財政支出,它是美國技術主權的保險單。」

Schmidt進一步解釋了半導體產業的週期性特徵:「半導體行業經歷從繁榮到蕭條的循環。他們製造一個漂亮的產品,因為必須收回研發成本而收取高額費用。最終他們可以生產如此之多,以至於這個做得如此精美的產品價格幾乎降至零,因為市場需求轉向下一代產品。因此,半導體行業存在這種自然的繁榮蕭條循環,從歷史上看這相當具有破壞性。我們還沒有經歷這種周期,但我確信某個時候會發生。」

對於那些質疑CHIPS法案成效的聲音,Schmidt直言:「批評CHIPS法案為時過早。製造晶片的工廠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建成的,我們必須有耐心。」他補充說,「如果我們不支持半導體產業,那麼十年後回頭看,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

Schmidt強調,CHIPS法案的目的是將這些關鍵製造能力帶回美國本土,他認為這一政策正在發揮作用,只是半導體工廠建設本身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它需要時間,半導體工廠真的很難建造。但一旦建成,這些設施將成為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重要基石。」

對於半導體產業與AI發展的關係,Schmidt提出了一個深刻觀察:「沒有先進晶片,就沒有AI革命。而沒有安全的晶片供應鏈,AI主權就無從談起。這就是為什麼半導體戰略如此重要。」

後AGI時代:與超人類智慧共存的未來挑戰

展望更遠的未來,Schmidt分享了他對AGI(通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這也是他與已故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和Microsoft前技術長Craig Mundie共同撰寫的《創世紀》(Genesis)一書的核心議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基辛格生前的最後一個重要項目,他在去世前一週才完成這本書的寫作。

Microsoft前技術長Craig Mundie

「當這種超人類的外星智慧出現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Schmidt提出了一個超越技術本身的深刻哲學問題。他警告我們尚未建立一套關於如何與如此先進的智慧共存的思想框架:「我們在當前的語言和概念體系中,根本沒有適當的思考工具來描述與這種超越人類智慧的存在共處的世界。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哲學、倫理和生存問題。」

他詳細剖析了人類身份認同在AI時代面臨的挑戰:「我們對於什麼是『人類』有一系列未言明和未說出的假設。我們理解我們擁有意識,儘管我們無法定義它。我們理解人類的卓越性,我們讚美偉大的運動員、賽車手、數學家等。但當這些『人類特質』被AI超越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Schmidt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AI超越人類可能引發的存在危機:「這就像當初哥白尼的日心說摧毀了人類在宇宙中心的位置,達爾文的進化論挑戰了人類的特殊性,而AGI將挑戰人類智慧的獨特地位。每一次科學革命都深刻重塑了人類的自我理解。」

他設想了一個具體的思想實驗,使這種抽象的未來更加具體:「有一派我稱之為『舊金山學派』的AI研究者實際上聲稱我們將在三到四年內達到人類智慧水平,這被稱為AGI,之後是超級智慧——它比所有人類總和還要聰明。這不是科幻,這是嚴肅的科學家提出的時間表。」

「想像一下,你和我負責運營一個比所有人類都聰明的系統,」Schmidt繼續他的思想實驗,描繪了一個具體的情景,「假設它耗資數萬億美元、擁有大量計算機資源,而你和我負責決定它的用途。你會如何管理它?你會允許它從事什麼工作?你如何確保它不會被濫用?如果它落入惡意行為者之手,它可能發現能夠傷害全人類的方法,這顯然是災難性的。」

Schmidt進一步探討了AI可能對人類自主性和尊嚴帶來的具體挑戰:「人類本能上不喜歡被機器告知該做什麼,即使機器在『客觀上』是正確的。例如,如果我住在紐約,而AI優化的交通系統為了整體效率而限制了我社區的交通流量,我可能會感到不公平。或者,一個更加極端的例子:一位即將臨產的孕婦和她的伴侶需要緊急前往醫院,但自動駕駛系統因為遵循交通法規而不願超速,導致無法及時抵達醫院挽救嬰兒生命。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他提到了這類問題在《創世紀》一書中的系統性探討:「我們可以想像無數類似的例子,包括AI與兒童的互動、醫療決策的自主權等。這些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深刻的社會與倫理抉擇,需要全社會參與討論。」

Schmidt強調這已不僅是科技公司或工程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作為一個社會,而不僅僅是你我在科技行業,必須找到一種與這種發展共存的方式。這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從哲學家到政策制定者,從心理學家到宗教領袖,所有人都需要參與這場關於人類未來的大討論。」

儘管存在諸多擔憂和挑戰,Schmidt也看到了AI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福祉的巨大潛力:「這種智慧的發展可能使我們能夠解決困擾人類最大的問題——氣候變化、生命延長、治療數千年來困擾人類的疾病。人類生活中幾乎所有艱難的部分都可能被這個工具從根本上改變,如果應用得當的話。」他特別提到了AI在醫療領域的潛力:「我們目前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突破將是能夠診斷和治療我們現在束手無策的疾病,甚至延長人類壽命。」

Schmidt結束這個話題時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我們需要開始建立一種新的倫理體系和社會契約,不是為了阻止AI發展,而是為了確保它的發展方向符合人類的最佳利益。這不僅關乎技術或效率,更關乎我們作為人類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未來。」他呼籲建立新的治理機制,讓AI發展既能保持其創新性,又能確保安全與人類價值觀的延續。

給年輕人的建議:挑戰最困難的問題

訪談結束前,Schmidt為年輕人特別是對AI領域有抱負的新生代提供了系統性的建議,這些建議不僅適用於當前的技術趨勢,更是他數十年職業生涯的經驗總結。

「致力於你能找到的最困難的問題,因為那裡將產生最大的收益,」Schmidt語調堅定且充滿熱情,「這不僅關乎職業成功,更關乎個人意義感的建立。不要做簡單的事情,那些可以交給別人處理。真正的突破來自挑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難題。」

他以自己年輕時的經歷為例子:「當我那個年齡時,我專注於作業系統和程式語言,這顯示了我的年齡,」他帶著自嘲的微笑說道,「但它們是當時的關鍵系統,讓作業系統能夠擴展,計算機令人難以置信地緩慢等等。磁碟記憶體和記憶體調度以及所有這些問題。我熱愛這些挑戰,我在施樂帕克(Xerox PARC)和伯克利完成我的博士學位,那裡發明了很多這類技術,我感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

Schmidt特別推薦年輕研究者和工程師關注強化學習和智慧體領域:「如果我現在是同樣年齡的人,我會想要處於系統領域最有趣的中心,在我看來,那就是強化學習和改進的領域,所謂的『智慧體革命』。我們已經接受深度學習——那是去年的故事——已經成功了。現在,最困難的問題將是如何努力將規劃能力保持在某種控制水平之下。」

他解釋了這一建議背後的深層邏輯:「如果你致力於真正具挑戰性的問題並取得進展,你將在最重要的戰場上獲勝,那就是你自身的相關性和意義感。當我早上起床時,問自己:『為什麼我很重要?我對這個世界有什麼貢獻?』這才是真正驅動一個人的核心動力。」

Schmidt還直接點名了幾個他認為極具潛力的AI研究方向:「除了強化學習之外,我認為專門領域的基礎模型也非常有前景。當我遇到真正的科學家時,我總是告訴他們:『為何不開發一個基礎模型來封裝你所擁有的知識,然後以最強大的方式使用它?』這通常會點亮他們的靈感,突然間他們會說:『噢,我可以重新概念化我的問題,將現有的學習放入電腦,讓它幫助我解決問題。』這對我來說是另一個有趣的領域,它適用於幾乎所有領域。」

他還舉了一個將AI應用於政治領域的例子:「我曾參加一個政治會議,有人擁有大量關於選民及其偏好的數據,我說:『為什麼不建立一個包含所有這些信息的基礎模型,這樣我們就可以向你提問?』就像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在你做的任何事情中幫助你,我認為這是下一個真正有趣的發展方向。」

最後,Schmidt總結道:「科學家們告訴我,未來幾年在強化學習方面的進步將是深刻且革命性的,這意味著巨大的突破正在到來。如果你希望站在這場革命的前沿,現在就是投入這個領域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