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蔡:微軟只會『用別人的模型』,Google自研AI才是王道,對OpenAI保持警惕

皮蔡:微軟只會『用別人的模型』,Google自研AI才是王道,對OpenAI保持警惕

Google執行長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於近期在Dealbook峰會上接受訪談,暢談了Google在人工智慧競爭中的地位、面臨的監管挑戰,以及公司文化如何隨著時代演進。作為全球市值最高企業之一,Google不僅正面臨空前的產業競爭,也在監管與企業轉型等多重挑戰下尋求突破。


在訪談開場,主持人Andrew Ross Sorkin直接引用了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尖銳評論,點燃了AI巨頭之間的火藥味。納德拉曾公開表示:「Google應該是科技AI競賽的預設贏家,因為他們擁有人才、運算能力,而且是垂直整合的——從數據到晶片到模型到產品和分發,他們擁有一切。」

皮蔡聽完立即表情嚴肅,語氣強硬地反擊:「我很樂意隨時與微軟自家的模型進行公開比較。」他停頓片刻後補充道:「他們在使用別人的模型。」這番直白的回應引發現場觀眾一陣笑聲,暗指微軟主要依賴合作夥伴OpenAI的技術,而非完全自主研發。

這場高層之間的言語交鋒揭示了科技巨頭們爭奪AI主導權的激烈程度。皮蔡的反應不僅表明了Google對自身技術實力的自信,也暗示了他對競爭對手策略的不屑——微軟選擇投資OpenAI而非完全自主研發的路線。

Google的AI全棧策略詳細說明

「我們採取了深度的全棧式AI方法,」皮蔡強調,「我們進行世界級的研究、建立基礎設施、打造基礎模型,並將它們應用於我們的產品。」這種全面整合的策略讓Google在AI領域保持獨特優勢。

在皮蔡的描述中,全棧策略是Google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這種策略涵蓋了從底層硬體到最終用戶體驗的完整價值鏈:首先是自主研發的TPU(張量處理單元)晶片,目前已進入第六代;接著是大規模分散式運算基礎設施,支持AI模型的訓練與推理;再上層是Google自主開發的Gemini系列基礎模型;然後是面向三百多萬開發者的API和工具鏈;最後是整合到Google龐大產品生態系統中的終端應用,直接服務數十億用戶。

這種垂直整合使Google能夠在每一層級進行優化:晶片設計專為AI工作負載優化;基礎設施經過精心調校以提高能源效率;算法研究持續推進模型的準確性與效能;開發工具簡化AI應用開發流程;而終端產品則確保用戶獲得流暢的體驗。皮蔡特別強調,Google在AI研究領域是「全球被引用最多的機構」,這奠定了整個全棧戰略的科學基礎。

皮蔡指出,Google擁有15個擁有超過5億用戶的產品,為AI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這種從研究、基礎設施、模型到應用的完整生態系統,確保了Google能夠以業界領先的速度將AI創新轉化為實際產品,同時保持模型的高效能、低延遲和準確性。

Google搜尋引擎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機遇。皮蔡透露,目前已有超過十億用戶在搜尋中使用Gemini(Google的AI大模型),並暗示2025年初搜尋將有顯著的功能升級:「相較於現在,你會驚訝於搜尋能夠處理更複雜的問題。」

然而,搜尋業務面臨著「AI摘要」帶來的雙面挑戰:當AI直接在搜尋結果中提供答案時,用戶可能不再點擊網站連結,這可能導致網站流量下降,進而影響Google的廣告營收。對此,皮蔡提出了解決思路:「在充斥著大量內容的世界中,高質量、可信賴的內容篩選變得更為重要,這恰恰是搜尋引擎的價值所在。」

對於AI發展是否會遇到瓶頸的問題,皮蔡持謹慎樂觀態度。他不完全認同「發展會遇到牆」的說法,但也指出:「低垂的果實已經被摘完了,坡度變得更陡峭。」他預測2025年各家公司的AI模型將會在推理能力和任務完成的可靠性方面有明顯區隔。

監管挑戰與內容價值

在面對美國政府反壟斷訴訟的問題上,皮蔡表示:「我將絕大多數時間投入在創新和產品開發上,但在公司規模擴大的同時,與監管機構互動也成為我工作的重要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法庭已認定Google在搜尋市場佔據壟斷地位,但皮蔡引述法官的評論指出Google確實是「品質最高的搜尋引擎」,並強調公司是透過不斷創新才達到今日的領導地位。

關於新一任美國總統川普對Google的看法,皮蔡透露:「在我與他的對話中,他非常關注美國在技術特別是AI方面的競爭力。」他指出,AI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可能是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供應和建設速度。

當談到AI與內容價值的關係時,皮蔡認為在充斥大量內容的世界裡,搜尋引擎的價值將更加突出:「在充斥著內容的世界中,人們試圖找到值得信賴和有意義的資訊,這使搜尋變得更有價值。」這一論點直接回應了業界對AI可能取代傳統搜尋的擔憂。

皮蔡進一步闡釋搜尋引擎在AI時代的價值主張:「當網絡內容呈爆炸式增長,且AI生成內容的技術普及後,用戶反而更需要一個可以幫助他們找到真實、權威、相關內容的工具。」他認為,搜尋引擎不僅不會被AI取代,反而會在信息篩選、驗證和組織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對於AI摘要可能導致點擊率下降的問題,皮蔡暗示Google正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我們一直非常關注我們對生態系統傳遞的流量。」這可能包括與內容創作者分享AI摘要帶來的價值,或開發新的廣告形式來彌補可能的流量損失。

在版權問題上,Google已經在主動授權內容以用於AI訓練:「我們向Reddit、美聯社、紐約時報等機構授權數據。」皮蔡預測未來將出現新的經濟模式,讓創作者能夠專為AI模型創作內容並獲得報酬。

企業文化轉型與AI人才策略

皮蔡坦承Google的企業文化正在轉變。「公司的價值觀是持久的,但文化需要隨著時間而演變,」他解釋道,「過去六年我們的規模翻了一倍,有許多新人加入。」

他強調Google正在引導員工更加專注於公司使命:「工作場所不是你個人意見的平台,我們能夠最好地影響世界的方式是透過我們構建的產品和服務。」這一觀點代表了從「員工驅動」向「使命驅動」的文化轉變。

這種立場引發了與Google著名的「不作惡」(Don't be evil)信條之間的潛在張力。當被問及如果員工基於「不作惡」原則而對公司某些決策持異議時該如何處理,皮蔡提出了他的觀點:「員工的聲音在公司中一直很強大,我一直視之為公司的優勢來源。」但他同時指出:「這不是一種權力動態關係,而是關於如何讓工作更有效率,產生更大影響。」

皮蔡解釋,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科技環境中,公司必須保持高度專注和執行力:「我們的員工進行調查顯示,當他們感到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和影響力時,他們最幸福。」這暗示了在個人價值與組織目標之間,Google正尋求一種新的平衡,強調業務重點和集體成就,而非個人政治立場。

在AI對就業的影響方面,皮蔡透露Google內部25%的程式碼是在AI的協助下完成的,但他強調:「人類在編寫程式碼,AI系統在提供建議,25%的程式碼是在人們接受這些建議的情況下完成的。」

對於未來工程師需求的問題,皮蔡預測:「工程師將比以往更有生產力,更多人可以成為程式設計師,因為抽象層次會隨著時間增加。」他巧妙地比喻這種變化類似於部落格如何使出版世界變得更加平易近人:「就像部落格讓人們不必成為專業作家也能在網上發表內容一樣,十年後,程式設計將對數百萬更多的人變得友善和可接觸。」

當被問及AI輔助程式設計是否會減少Google對軟體工程師的需求時,皮蔡謹慎地承認公司確實在考慮AI對生產力的影響:「我們正在考慮如何使公司更有效率,AI是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但他強調生產力提升不一定意味著裁員,而是能夠做更多事情:「例如,我們需要重構程式碼以保持品質,這是一項有時難以說服許多人去做的工作,AI系統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

皮蔡表示,工程師的工作性質將發生變化,但需求不會消失:「我們正在製定增長計劃時,一個假設是我們的軟體工程師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生產力。」這暗示了Google可能會在相同或更少的員工數量下尋求更大的產出和創新。

最後,當被問及對Google未來十年的展望時,皮蔡重申AI是最大的機遇:「我們將自己定位為AI優先的公司,這是2015年我設定的方向,也是我對擔任CEO感到興奮的原因。未來十年將是最有趣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