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憑什麼?台積電、聯發科親揭美國重整晶片供應鏈內幕

美國新政府上任後,半導體產業邁入關鍵四年。近日台積電宣布斥資一千億美元在美興建晶圓廠,台積電、艾司摩爾、東京威力科創與聯發科等產業巨頭齊聚哈德遜研究所,共同探討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生態系。
「在川普政府新任期下,未來四年對美國半導體產業政策將是至關重要的時刻。」臺灣前立法委員、現任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許毓仁在主持「建立川普政府下可持續且成功的半導體生態系」座談會時開場表示。此次座談會上,來自台積電、荷蘭艾司摩爾(ASML)、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與台灣聯發科(MediaTek)等半導體產業關鍵企業的高管齊聚一堂,深入探討如何在未來四年強化美國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地位。

你可以在這篇文章學到:
- 臺灣生態系成為全球典範:許毓仁在座談會中強調,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的成功是30年努力的成果,從單一理念發展成10英里半徑內的完整科學園區。這一模式現被美國積極學習,顯示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發展上的獨特經驗已成為全球標竿。
- 臺灣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政策中扮演關鍵角色:座談會集結台積電、聯發科等臺灣企業高層與全球設備商,共同討論美國半導體戰略,凸顯臺灣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力。這種地位提升對臺灣整體國際戰略地位有極大助益。
- 人才培育成為共同挑戰:臺美兩國面臨相似的人才危機。聯發科高管指出,美國培養的電機工程師數量20多年未增加,而產業規模已成長超過十倍。相比之下,臺灣長年重視工程教育的策略優勢凸顯,但未來的全球競爭將更加激烈,臺灣必須持續強化人才培育。
- 行政效率與法規彈性是競爭關鍵:台積電高管明確表示,環境許可程序是阻礙快速建廠的主要障礙,他們正等待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縣(Maricopa County)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空氣許可證才能開始第三座晶圓廠動工。這凸顯了臺灣在行政效率與法規彈性方面的相對優勢,也是臺灣科學園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川普政府與半導體產業戰略合作
台積電資深副總裁彼得·克里夫蘭(Peter Cleveland,曾任英特爾副總法律顧問及參議員范士丹辦公室主任)首先回顧了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歷程。他指出,台積電早在2019年就開始考慮在美國建廠,當時即與第一任川普政府積極合作。

「我們在2019年開始考慮來美國,當時就與第一任川普政府、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與我的好友派翠克·威爾森(Patrick Wilson,當時在商務部工作)等團隊密切合作,」克里夫蘭表示,「我們考慮了多個地點,包括雪城、達拉斯、華盛頓州和鳳凰城,最終選擇了鳳凰城,這裡有優秀的州長道格·杜西(Doug Ducey)、市長凱特·蓋勒戈(Kate Gallego),還有STEM人才、水資源、電力和適合的地質條件。」
克里夫蘭強調,台積電於2020年5月宣布在美國設立第一座先進晶圓廠,這是基於與時任總統川普的對話和夥伴關係。「川普理解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先進製造必須在美國進行的必要性,我們達成了非常好的協議。」
台積電一千億美元的新投資計畫
幾週前,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先生在白宮的羅斯福廳與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在美國投資一千億美元建設八座晶圓廠,包括六座領先邏輯晶圓廠和兩座先進封裝晶圓廠,並設立主要研發中心。克里夫蘭表示:「這是我們與川普政府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夥伴關係的高潮。」
「我們的第一座晶圓廠已經開始運作,產量完成,良率非常高。第二座晶圓廠的建設正在進行中,第三座晶圓廠的動工將很快進行,」克里夫蘭說,「美國是台積電擴大足跡的理想地點,而台灣仍然是我們的家。」
主要設備供應商的角色與展望
艾司摩爾(ASML)是來自荷蘭、世界上最領先的極紫外光(EUV)光刻設備製造商,其設備對於先進半導體生產至關重要。艾司摩爾北美政府事務主管喬納森·霍根森(Jonathan Hoganson,曾任超微半導體公司政府關係與法務副總裁)強調,過去十年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認知度有了顯著提升。「2012年我剛開始時,國會山上很多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半導體。有一位立法者對我說:『半導體?我們在亞洲製造所有這些。我為什麼要關心?』另一位立法者說:『半導體?為什麼不製造全導體?』」
霍根森表示,艾司摩爾在美國擁有8,500名員工,在康涅狄格州和加利福尼亞州設有製造基地,在亞利桑那州有三個辦事處支援客戶,還設有培訓中心。他認為CHIPS法案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但缺乏全面規劃。「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在美國想要生產多少?我們的先進製程和成熟製程製造策略是什麼?包裝能力如何?研發部分如何配合?」
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又稱東京電子,是日本的半導體設備廠商。公司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赤坂,是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上市公司,主要產品為半導體沈積設備、半導體蝕刻設備和用來製造平板顯示器液晶的設備。同類產品比重在日本占第一位,在世界上占第二位。該公司政府事務總監保羅·特雷德戈爾德(Paul Treadgold,曾任默克集團美國政策與全球營運策略總監)介紹了他的公司在美國的業務範圍,指出東京威力科創已在美國經營超過30年,在全國20個地點和11個州擁有約3,500名員工。該公司正在明尼蘇達州的查斯卡(Chaska)投資擴建製造基地,將其發展成為繼日本三座大型工廠之後的「第四工廠」。
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所有與會者都強調了半導體產業面臨的人才短缺挑戰。聯發科政府關係副總裁派翠克·威爾森(Patrick Wilson,曾任美國商務部商業聯絡辦公室主任、半導體產業協會政府事務總監)指出:「在美國,我們今天培養的電機工程師數量與2000年完全相同。2000年時,我們的產業規模為600億美元,今年將達到6,500億美元,幾乎全部由美國公司主導,但我們仍在培養同樣數量的電機工程師,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一種恥辱。」
威爾森透露,聯發科在美國約有1,000名員工,其中75%擁有至少電機工程學位,25%擁有博士學位。他呼籲政策制定者優先考慮培養更多工程師。
東京威力科創的特雷德戈爾德則指出,他們公司三分之二的員工從事不需要大學學位的工作。「我們在客戶現場有設備,需要現場服務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確保設備正常運作。我們與設備領域的同行一起,向社區大學、職業學校、高中進行大量宣傳。」
特雷德戈爾德還強調了聘用退伍軍人的重要性:「退伍軍人自然而然地希望以某種方式繼續為國家服務,半導體產業與美國國家安全的自然重疊性使他們能夠繼續這一使命。」
監管挑戰與出口管制
關於監管和出口管制,克里夫蘭表示台積電75%的業務在美國,10%在中國。「我們的目標是向中國商業市場銷售,我們需要政府協助確保我們的矽晶片以符合美國法律的方式銷售和分發。」
霍根森強調了明確性和方向的重要性:「確保規則清晰,並有機會提供反饋。最大的挑戰在於定義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與產業進行更多對話將是積極的發展方向。」
威爾森補充說:「我們關心監管環境的確定性,因為這有助於我們做出關於投資和設計地點的重大決策。每當提出出口管制提案時,我都會問:這是否會使創新更有可能在美國發生?這必須是起點。」
共同建立可持續的半導體生態系
所有與會者都強調了生態系方法的重要性。霍根森解釋說:「當談到半導體成本時,部分原因是生態系的崩潰和那些結構性因素。這不僅僅是一個生態系,而是一系列生態系。」
威爾森強調了研究和合作的關鍵作用:「美國的超能力是合作。這是美國特質。我們吸引外國公司來投資。台灣的經驗向世界推薦的是:讓大學、公司和非政府組織都朝著同一方向努力進行合作,這樣就能更快地解決問題。」
特雷德戈爾德總結道:「我特別感到欣慰的是,你們看到的這個小組,都是選擇在美國做生意的公司,我們都是非美國總部的公司,但已經在這裡多年,並且正在加倍努力承諾在美國做生意。」
共同願景
座談會主持人許毓仁(Jason Hsu)強調,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30年的努力建設,從單一晶片製造理念開始,發展成為科學園區,整個生態系在10英里半徑內建立,所需的一切都可以在這個生態系內完成。
「這個奇蹟成為了現在考慮建立自己的晶片工廠或生態系的國家的良好範例,」許毓仁表示,「今天的小組正是展示了這個生態系是如何構建的:我們有晶圓廠,有設備製造商,有設計公司,還有其他設備製造商。」
最後,克里夫蘭強調,川普總統「像雷射一樣專注於確保美國人工智能領導地位」("focused like a laser beam on ensuring US AI leadership"),台積電將在鳳凰城建造先進晶片,包括加速器、圖形處理單元和中央處理單元,以維持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地位。
節目連結: